技術文章
生物發酵罐的核心功能是為微生物(如細菌、酵母、真菌等)或細胞的生長、代謝和目標產物合成提供可控的適宜環境,通過精準調控各類參數,實現高效、穩定的生物反應過程。其核心功能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:
1. 提供適宜的物理化學環境
- 溫度控制
- 通過夾套、盤管等換熱結構,精確調節發酵液溫度,滿足不同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(如大腸桿菌適宜37℃,酵母菌適宜25~30℃)。
- 低溫發酵時需防止冷卻介質結冰,高溫發酵需及時散熱,避免酶失活或菌體死亡。
- 酸堿度(pH)控制
- 通過在線pH傳感器實時監測,自動補加酸(如鹽酸)或堿(如氫氧化鈉)調節,維持微生物代謝所需的pH范圍(如多數細菌適宜pH 6.5~7.5)。
- 溶氧(DO)控制
- 對好氧發酵(如抗生素、氨基酸生產),通過通氣(無菌空氣)、攪拌、罐壓調節等手段,確保溶氧濃度滿足菌體呼吸和代謝需求,避免因缺氧導致代謝途徑改變。
- 壓力控制
- 維持罐體微正壓(如0.05~0.1 MPa),防止外界雜菌侵入,同時可提高氧氣溶解度(對好氧發酵)。
2. 實現物料混合與傳質傳熱
- 攪拌與混合
- 通過攪拌槳(如推進式、渦輪式)的旋轉,使發酵液均勻混合,避免局部營養物質或代謝產物濃度不均,同時促進氣-液-固三相(如有固定化細胞)的傳質效率。
- 優化攪拌速度和槳型,平衡混合效果與剪切力(高剪切可能損傷脆弱菌體,如動物細胞)。
- 傳熱效率優化
- 夾套或盤管內的熱交換介質(如水、蒸汽、乙二醇)循環,快速傳遞熱量,確保發酵過程中溫度波動控制在±0.5℃以內。
- 對放熱劇烈的發酵(如菌體快速生長階段),需增大冷卻介質流量或降低進水溫度。
3. 保障無菌環境與過程安全
- 無菌操作
- 罐體、管道、接口(接種口、取樣口等)需通過高溫滅菌(如121℃濕熱滅菌30分鐘),配合空氣過濾(0.22 μm濾芯)防止雜菌污染。
- 在線監測染菌跡象(如pH異常波動、溶氧突然下降、發酵液變渾濁),及時采取滅菌或終止發酵措施。
- 安全設計
- 配備壓力安全閥、爆破片,防止因滅菌或發酵產氣(如CO?)導致罐體超壓爆炸。
- 對易燃易爆場景(如乙醇發酵),采用防爆電機、靜電接地等措施,避免電火花引發危險。
4. 支持工藝參數在線監測與調控
- 實時監控
- 集成pH、DO、溫度、液位、壓力等傳感器,通過控制系統(如PLC/DCS)實時顯示數據并生成趨勢曲線,便于操作人員及時調整參數。
- 部分高-端發酵罐可接入近紅外光譜、質譜等在線分析設備,實時追蹤產物濃度、底物消耗等關鍵指標。
- 自動化控制
- 根據預設工藝程序,自動調節補料(如碳源、氮源、前體物質)、通氣量、攪拌轉速等,實現發酵過程的標準化和重復性。
- 例如:當溶氧低于設定值時,自動提高通氣量或增加攪拌轉速;當pH下降時,自動補加堿液。
5. 促進目標產物高效合成
- 代謝路徑引導
- 通過調控環境參數(如誘導劑添加時機、溶氧階躍控制),誘導微生物表達目標產物(如重組蛋白、酶制劑、抗生素),抑制副產物生成。
- 例如:在基因工程菌生產胰島素時,通過IPTG誘導劑觸發目的基因表達,同時控制溫度抑制包涵體形成。
- 工藝放大能力
- 實驗室規模發酵罐(5~50 L)的工藝可通過相似放大原則(如保持單位體積功率、傳氧系數一致),逐步放大至工業規模(10~1000 m3),確保小試成果可穩定轉化為量產。
生物發酵罐的核心功能可概括為:以微生物為“生物催化劑",以罐體為“反應容器",通過精準環境控制和過程優化,實現目標產物的規模化、可控化生產。
其設計與運行的優劣直接決定了發酵效率、產物質量和生產成本,是生物工程、制藥、食品、能源等領域的關鍵核心設備。